English

整体主义探析

1998-09-18 来源:光明日报 陈金美 我有话说

整体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基本概念。整体主义源于本世纪中期出现的哲学主体间性理论。在现代西方哲学中,鉴于存在论的主体性原则可能导致生存、行为中的唯我主义,人本主义分析哲学家们便纷纷转向主体间性这一问题域。如卡尔纳普通过主体间性从“个人经验”证实原则转向具有“公共经验”的物理主义语言学证实原则,摩尔、奥斯汀和赖尔、威斯顿等人的日常语言学派,反对罗素等人的人工语言,强调在日常言语交往具体情境中界定、考察词的意义,也关涉主体间交往。特别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,晚年一直致力于用主体间性学说改造、发展主体性理论,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,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,包含着集体主义、互助互为之意。胡塞尔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,它标志着主体间性学说的正式形成。

在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,哈贝马斯针对人们长期把自我当作主体,把他人当作客体的“自我中心主义”倾向,提出了“互主体性”概念,认为人的主体性必须在交往活动中生成,必然走向“交互主体性”。还有英国当代实在主义者G.F.斯托特提出的“主体间的交流”,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现代人类学中的交换行为、交换规范理论,列维—施特劳斯的社会学中的交换形式、交往系统理论,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尼的符号暴力概念,都是对“主体间性”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。

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,后现代主义进一步引出了整体主义的概念和观点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整体主义的内在规定性。

首先,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,后现代主义立足于人类整体,主张摒弃现代激进的个人主义,清除人我之间的对立,建立整体的人与人之关系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将人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,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。他们称之为“关系中的自我”,“主体间性”内在地成为“主体”、“自我”的一个“重要方面”。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他人作出贡献,认为这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。

其次,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,后现代主义从整体主义出发,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部分。他们信奉有机论,推崇“生态主义”和“绿色运动”,强调人与他物(自然)的关系也是内在的、本质的、构成性的,主张消除“人类中心主义”,消除人与自然的敌对的或冷漠的异他关系,重建一种联合的、快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在整体主义观念的影响下,“二战”以后,国际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交流日显活跃。这是整体主义的正面效应。整体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,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或不现实的东西。如试图建立一种超国家的、超民族的经济制度。约翰·科布、里查·福尔柯和查伦·斯普雷特纳克都非常反对目前的全球经济秩序,主张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应当被分配给较小的区域,一些其他的职能则应当被分配给一个全球性机构。

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,我们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整体主义观点进行扬弃和改造,以形成科学的整体主义观。它的核心就是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,反对和摒弃一国或几国称霸全球。

在经济上,科学的整体主义要求世界各国,包括不同社会制度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、地区之间,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合作,以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作为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,确立人类在创造生存环境、共同开发生存空间方面应该携手并进的信念。

与经济上的整体性相一致,在政治上,根据科学的整体主义观点,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为世界各国政府、政党和社会团体所接受,使其成为处理国家之间、政党之间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,反对和制止战争,打击犯罪,抑制强权政治,应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目标。

科学的整体主义还要求世界各国文化建设的整体性,加强文化融合。同时,不同社会制度、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还应通过研究、争辩、批评和讨论等多种形式,强化思想意识、价值观念方面的沟通。

可以说,科学的整体主义是导向人类美好世界图景的指路标,是我们从个体主体性、群体主体性迈向类主体性(或人类整体性)的桥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